周恩来与邓颖超之间的爱情故事,是无数人心中羡慕的典范。他们相互扶持,生死相依,携手共度了长达51年的风风雨雨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两人早期都持有“不婚主义”的观点,甚至对婚姻抱有抵触和厌恶的情绪。那么,这对“不婚主义者”为何最终选择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呢?
周恩来形成“不婚主义”思想,起源于他20岁左右在日本留学期间。那个时代,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观念怀有天然的抵触心理,周恩来也不例外。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晨起读《新青年》,晚归复读之,对所谓排孔、独身、文学革命等主义极端的赞成。”可见他对新文化运动和革新思想的热切追随。
后来,周恩来进一步阐述:“我今天给乃兄的信中谈及人生婚姻,称之为人生最苦恼的事。……我认为人生在世,恋爱是一种情感,夫妻关系则是为组织家庭、传承人种而存在的结合。恋爱产生于情感的自然流露,不分男女、不论美丑,只要有一方发出情感,另一方能感应,就算是恋爱。但夫妻则是完全不同的责任与义务。”
回国后,周恩来参与创立了“觉悟社”,社员男女共20人,大家约定不谈恋爱,更不谈婚姻。当时,邓颖超也是“觉悟社”的成员之一,对这一约定表示认同。她后来回忆说:“我那时对婚姻抱有一种悲观和厌恶的心态。在那个年代,一个妇女结婚就等于一生的结束。上学时,看见街上抬着花轿的场景,我总觉得那个妇女的人生已经完结了,根本没考虑过自己将来要结婚。”
展开剩余76%那么,这两位坚决的“不婚主义者”是如何发生思想转变的呢?转机出现在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那段时光。
彼时,欧洲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,涌现出许多革命英雄。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这对夫妻,以他们坚定的革命精神和携手赴死的壮举,成为无数革命青年的楷模。1919年1月15日,这对夫妻被反动派捕获,牺牲在断头台上,他们高呼着革命口号,悲壮而浪漫的形象深深震撼了周恩来。
正是从这时起,周恩来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“不婚主义”观念,认识到拥有一个志同道合、互相扶持的革命伴侣,同样是一件伟大的事情。于是,他买了一张印有李卜克内西夫妇照片的明信片,并在背面写下:“希望我们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,一同赴死!”随后,他将这张明信片寄回国内,寄给了邓颖超。
事实上,在那段时间,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直保持书信往来,但内容多是围绕革命事业。邓颖超起初并未在意这张特殊的明信片,她以为周恩来是在鼓励她像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那样为革命献身,并未领会背后深意。直到周恩来回国后,继续用信件表达对她的情感,邓颖超才渐渐接受了他的求爱。最终,两人于1925年8月8日结为夫妻。
那么,周恩来为何最终选定邓颖超作为终生伴侣呢?其实,周恩来在法国期间曾有一位女友,名叫张若名,她同样是“觉悟社”的成员,容貌出众且思想先进。邓颖超曾评价:“如果周恩来放弃独身主义结婚,他和张若名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。”然而,因张若名在法国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而退出组织,周恩来认为她在革命事业上的意志不够坚定,觉得她不适合成为自己的革命伴侣。
多年后,周恩来对侄女周秉德坦言:“我认定的是马克思主义,誓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终生,准备牺牲生命。我的终生伴侣,也必须是志同道合、能经受住革命考验的战友。这一点,七妈(邓颖超)无疑是最佳人选。于是,我与张若名说清楚,转而频繁与七妈通信,最终求婚成功。”
1988年,周恩来诞辰90周年时,邓颖超回忆两人的爱情历程:“我们从未计较彼此的容貌或性格差异,而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,这成为我们长期相爱的基石和保证。你我相遇非一见钟情,更非恋爱至上,而是从无意发展、远距离通信、相互了解,直到有意考验后结婚。几十年的战斗岁月,铸就了战友、伴侣、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。我们的爱情融入人民,融入同志,融入朋友,融入青年一代。我们的爱情不是简单的浪漫,而是深长且永恒的。”
邓颖超的这段话,正是对两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爱情与婚姻的深刻诠释。若只是沉溺于个人情感,爱情的火焰终将熄灭。唯有将个人爱情融入革命事业,融入人民群众中,携手为崇高目标努力奋斗,爱情与婚姻才能长久而坚固。
这样的爱情观,放在当今社会仍有深刻启示。现代年轻人普遍信奉“爱情至上”,但现实却是离婚率节节攀升。归根结底,是因为缺乏共同目标,只顾及各自的小世界,待爱情激情消退,便难寻继续走下去的理由。
(参考资料:《周恩来与邓颖超》《我的伯父周恩来》《周恩来卫士回忆录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弘益配资-配资炒股评测网-免息配资公司-好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